时间:2018-01-31 大 中 小 来源:区统计局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忻府区统计局
(2011年3月)
2010年,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中部崛起、两区开展为契机,依托农业基础、多元经济、中心区位三大优势,围绕工业强区和商贸大区两个定位,突出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四项建设,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打好经济转型、农民增收、财政翻身、城建扩容四大战役,使得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区呈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13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4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1.39亿元,同比增长39.8%,第三产业增加值42.41亿元,同比增长10.0%。
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全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1.6︰31.8︰56.6,调整为2010年的7.9︰39.2︰52.9,一产、三产占GDP比重逐年下降,二产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9.2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增长3.7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3.64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下降37.39%,电力消费总量123401万千瓦小时,万元GDP电耗2133.68千瓦小时,比上年同期下降11.31%。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去年我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良好,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特别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农民种粮食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几次创立新高。全农业总产值120572.3万元,同比增长9.53%;农业增加值63411万元,同比增长4.8%。
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万亩,以玉米种植为主,播种面积71.6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4.3%。全区粮食总产量285656吨,同比增长8.1%。种植各类蔬菜1.82万亩。
2010年全区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单位:吨
|
产量 |
比上年增减 |
增减% |
粮食总产量 |
285656 |
21421 |
8.1 |
油料 |
573 |
491 |
16.6 |
蔬菜 |
32444 |
24853 |
30.5 |
瓜果类 |
10884 |
5488 |
98.3 |
水果 |
10599 |
7097 |
49.3 |
畜牧业生产呈下降趋势。由于饲料、玉米等价格上涨的影响,许多养牛户因成本增加,而牛奶价格比较低迷,致使许多养殖户处于赔本状态,使得畜牧业生产呈下降趋势。
2010年全区畜牧业生产及主要畜产品产量表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减 |
增减% |
大牲畜年末存栏 |
头(匹) |
20993 |
-4272 |
-16.9 |
其中:牛存栏 |
头 |
17973 |
-3521 |
-16.4 |
生猪饲养量 |
头 |
64109 |
-718 |
-1.1 |
其中:出栏 |
头 |
102685 |
19211 |
23.0 |
羊只饲养量 |
只 |
122538 |
-1180 |
-1.0 |
其中:出栏 |
只 |
63870 |
-9066 |
-12.4 |
家禽饲养量 |
万只 |
99.81 |
10.64 |
11.9 |
其中:出栏 |
万只 |
136.35 |
72.57 |
113.8 |
牛出栏 |
头 |
5828 |
1792 |
44.4 |
肉类总产量 |
吨 |
11707 |
3094 |
35.9 |
牛奶产量 |
吨 |
46004 |
14340 |
45.3 |
禽蛋产量 |
吨 |
6792 |
-729 |
-9.7 |
水产品产量 |
吨 |
242 |
164 |
210.3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自来水入户、新建改建通乡公路、新建改建通村油路等工程的大力实施,使得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1万千瓦,较上年增长5.4%。全区共有大中小型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辆14717台(辆),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04台,小型拖拉机2890台,农用运输车10623辆。全区化肥施用量(折纯量)25676吨,比上年增长30.4%;农村用电量856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0%。
三、工业和建筑业
依托区位优势,发展能源工业。我区充分利用周边县市煤炭资源丰富,境内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引资31亿元建设山西忻州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现入住企业12个,主要企业有山西禹王煤炭气化有限公司、山西侨友化工有限公司、山西高陶瓷业有限公司、山西金宇煅烧高岭土有限公司、忻州鑫洋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山西德阳润海铁路轨枕有限公司等企业,摸索出一条以焦炭为主体,煤气、焦油、粗苯等副产品循环利用,建设新型煤化工生产基地的成功发展模式。2010年,该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亿元,生产焦炭126万吨,顺酐2.3万吨,日用陶瓷制品1020万件,高岭土6万吨,日用玻璃制品3665吨。
依靠科研成果,开发新型产品。投资5.8亿元的山西蓝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所共同研发生产的高效环保煤粉锅炉,是国家“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建设工程,公司取得了高效环保锅炉房系统的关键设备实用性国家发明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2010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6亿元,生产高效环保煤粉锅炉5764蒸吨,实现利税4亿元。
依凭工业园区,承载科技研发。山西煤转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以山西太原理工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与山西禹王煤炭气化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股份制公司,是科研机构和生产部门的有机结合体,可最大限度地把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与生产实践,对加快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新型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依借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山西云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活血通脉胶囊”、“骨刺宁胶囊”属国家级中药保护产品,荣获“国家级新产品奖”,被山西省科委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生产胶囊1.5亿粒。忻州市四方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具有多项自主研发专利,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自主研发的“播明”牌新型高分子防水材料主要用于铁路、公路的桥梁、隧涵防水工程,产品畅销全国。2010年生产各种防水材料130万m2,防水涂料200吨。
工业经济保持旺盛增长势头,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9亿元,同比增长61%,工业增加值完成19亿元,同比增长65.8%,工业对GDP的贡献率63.2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3亿元到2009年的43亿元再到2010年的69亿元,五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比过去57年产值的总和还多40亿元,在短短几年时间全区工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跨越式转变,工业新型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个发展到2010年的10个,其中已有产值超10亿元、20亿元的企业,一个企业的产值就超出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全部工业总产值。
从行业结构来看,全区工业以焦化冶炼、装备制造、电力、热力生产供应、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七大产业为主导,分属十二个工业行业。2010年,焦化冶炼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7%,装备制造业21亿元,占全部的30%,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5.3亿元,占全部的7.7%,新型建材3.3亿元,占全部的4.8%,精细化工2.8亿元,占全部的4.1%,农产品加工2.3亿元,占全部的3.3%,生物制药业1亿元,占全部的1.4%。七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占全部的84%,占据全区工业的绝对主导地位。
建筑业继续平稳增长。全区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62328万元,比上年增长23.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15960平方米,竣工面积367869平方米,开发商品房住宅施工面积2800530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房住宅施工面积80630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小幅增长。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0458万元,同比增长1.5%。其中,城镇以上完成投资额465639万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农村完成投资额14819万元,同比增长77.5%。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159万元,同比增长62.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69180万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2119万元,同比增长-3.5%。投资构成由上年的 2.5 :33.5 :64.0变化为4 :35 :61 。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增长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据铁路部门统计,全年完成货运量979827万吨,比上年增长3.67%,完成客运量1551473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0.2%。邮电业务增长较快,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1843.90万元,比上年增长18.59%。同时固定电话、手机互联网用户大幅增长,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品,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以奇村、顿村为中心的温泉度假基地、以庄磨镇桃桃山的为中心的森林养生基地、以摔跤为中心的文化体验基地、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基地,并加强与拓展五台山宗教文化旅游的协作,从硬件设施到管理宣传等方面都取的了长足的进展,旅游业呈进一步加速发展态势。。
六、商品流通和市场建设
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有利地促进了城乡消费增长。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314万元,同比增长22.7 %。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21313万元,同比增长2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48002万元,同比增长-2.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419178万元,比上年增长25%;住宿餐饮业50136万元,比上年增长5.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83779万元,同比增长25.0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526万元,同比增长23.29%,一般预算支出99827万元,同比增长17.95%。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68164万元,比上年增加427080万元,同比增长18.2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679745万元,比上年增加228167万元,同比增长15.7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936715万元,比上年增加116293万元,同比增长14.17%。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3651.03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864.04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55786.99万元。全年赔付金额1787.74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11688.96万元,人寿险赔付6186.78万元。
八、教育、科技和信息化建设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健全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危房进行改造,共为投资经费24244.8万元。现有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数4730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数1013人;初级中学37所,在校学生数15169人;普通小学235所,在校学生数29201人;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7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应届毕业生毕业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中小学已配置微机2200台,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41个,建成多功能教室3个。
科技支撑效果明显。年内全区各企业共引进利用科技成果和技术5项,在新农村建设和科技兴农中,重点引进8项新技术和13个农、林、牧新品种,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条件。并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大力发展区、乡、村网络工程。
九、文化、广电、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区有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工团各1个,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100%。全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有序推进,入户率84%。全区新建、扩建乡文化站20个,有200个农村流动图书室。通过周末广场文化、社区文化、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及节假日文艺汇演、社火表演、元宵灯展、元宵焰火晚会、书画展览、摔跤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49个,卫生技术人员1057人,其中,执业医师732人,助理医师265人,实有医疗病床1094张。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100429户,283139人,参合率92%,财政补助标准116元。
十、人民生活、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3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3%;农民人均纯收入448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全区在岗职工年工资总额140924万元,比上年增长22.9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971元,比上年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24平方米。
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年新增就业37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对象分别达20376人和27014人,农村低保补助标准114元,农村低保补助标准61元。全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2.8万人,比上年增加1500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均达到100%,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
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安全生产年”活动不断深入,深化隐患排查治理效果明显。年内全区未发生各类安全事故,无人员伤亡。
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区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人均新增绿地面积、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均有增长。特别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城区集中连片供热的逐步实施,城市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区主要污染物SO2和COD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2316.6吨和10957吨,明显低于控制指标,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环境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61天,较上年的358天增加3天。
说明: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部门统计数。
3、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