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忻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7-02-24      来源:忻府区发展和改革局

  目   录

  一、“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回顾……………………1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

  (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2

  (三)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3

  (五)转型发展纵深推进……………………………………4

  (六)发展基础逐步夯实……………………………………5

  二、“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6

  (一)从全国来看,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6

  (二)从全省来看,转型升级获得新突破………………7

  (三)从全市来看,加快发展呈现新机遇………………7

  (四)从我区来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8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

  理念…………………………………………………………11

  (一)指导思想……………………………………………11

  (二)主要目标……………………………………………13

  (三)发展理念…………………………………………15

  (四)总体布局……………………………………………16

  四、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18

  (一)坚持脱贫攻坚,推动率先脱贫……………………18

  (二)坚持创新驱动,壮大经济实力……………………20

  1、依托忻州禹王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4个产业园区

  ……………………………………………………………………21

  2、依托忻州金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4个产业园区

  ……………………………………………………………………24

  3、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区

  ……………………………………………………………………26

  4、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7

  5、加大支持自主创新力度…………………………………30

  6、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3

  7、积极推动金融业的振兴…………………………………34

  (三)坚持结构调整,推进“三农”发展………………35

  1、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36

  2、积极培育农业服务体系…………………………………37

  3、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38

  4、统筹推进新农村的建设…………………………………40

  5、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42

  (四)坚持文旅带动,培植发展亮点……………………43

  1、文化产业抓品牌打造……………………………………43

  2、旅游布局抓资源整合……………………………………47

  3、旅游服务抓配套延伸……………………………………48

  4、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48

  5、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49

  6、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51

  7、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发展…………………………………53

  (五)坚持“五城联创”,统筹城乡发展…………………55

  1、开展创卫活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55

  2、突出综合整治,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55

  3、依托科技支撑,创建国家智慧城市……………………56

  4、坚持城乡联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56

  5、发挥人文优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56

  6、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57

  7、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共同发展……………………………58

  (六)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忻府……………………60

  1、以城乡绿化美化为重点,打造生态忻府………………61

  2、以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打造集约忻府………………61

  3、以推进节能减排为重点,打造低碳忻府………………63

  4、以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打造宜居忻府………………65

  (七)坚持民生为先,提升保障水平……………………67

  1、提升教育保障水平………………………………………67

  2、提升医疗保障水平………………………………………69

  3、提升就业保障水平………………………………………70

  4、提升社会保障水平………………………………………71

  5、提升基础设施保障水平…………………………………73

  6、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73

  7、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74

  8、促进人口均衡发展………………………………………76

  (八)坚持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78

  1、提高立体化对外开放的水平……………………………78

  2、加大全方位招商引资的力度……………………………79

  3、积极营造亲商重商富商环境……………………………80

  4、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径……………………………80

  (九)坚持依法治区,建设法治忻府……………………82

  1、全面增强法律意识………………………………………82

  2、加快建设法治政府………………………………………82

  3、加强民主制度建设………………………………………83

  4、推进司法制度公开………………………………………83

  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83

  6、促进精神文明建设………………………………………84

  (十)坚持改革创新,激发体制活力……………………84

  1、加快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84

  2、推进民主法制领域制度改革……………………………85

  3、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85

  4、加快社会体制机制改革…………………………………86

  5、加大党的建设制度改革…………………………………86

  6、推进纪检体制机制改革…………………………………87

  五、保障措施……………………………………………………88

  (一)加强组织领导………………………………………88

  (二)实施人才战略………………………………………89

  (三)协调规划实施………………………………………90

  (四)注重规划考评………………………………………91

  (五)细化项目支撑………………………………………91

  (六)强化政治责任………………………………………92

  一、“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忻府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克服了资源相对匮乏、工业基础薄弱、开放层次不高和龙头企业相对缺乏的不足,积极抢抓山西创建国家级综改试验区、太原都市经济圈加速融合、新型工业旅游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的历史机遇,精心打造全省的产业承接基地、农业特色基地、休闲旅游基地、物流中转基地和商贸服务基地,全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为“十三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以来的五年是忻府区发展史上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也是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获得感不断增强的五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77.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4.1亿元,年均增长7.9%。政府财力不断增强,全区财政总收入从2010年的8.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0亿元,年均增长12.4%。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的48.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3.3亿元,年平均增长18.7%。经济总量不断扩张,骨干企业引领突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对全区GDP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10%,增长到2015年的23%,增加了13个百分点。

  (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发展更加均衡。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三次产业的结构发生明显转变,整个结构趋向多元化。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以7个产业园区为平台的多元产业集群。文化旅游产业初显成效,打造了以“一洞两泉”为主线的旅游产业新格局。“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复杂的局面下,我区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改革措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人均GDP从2010年的14342元增长至2015年的20280元。节能减排的完成情况较好,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饮用水源地的监管,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提升,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碧水蓝天同行。2015年统计数字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小于100的天数为228天,为历年最优。

  (三)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质量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4939元增加到2015年的25396元,年均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482元增加到2015年的8363元,年均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0年的36.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2.8亿元,年均增长17.7%。在社会保障方面,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都进一步推进,着力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切实解决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全区安全稳定形势良好,安全生产监管有力,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信访工作成效突出,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民主法治建设日趋完善,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明显净化,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以不断改善民生为目的,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贯彻改革创新理念,在社会事业各方面进展非凡。坚持把教育发展放在首位。新、改扩建农村幼儿园21所,集中改造农村寄宿制小学20所,新建、改造八所农村中学;投资200万元新建七中操场;投资380万元建成职业中学实训基地。积极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对16个乡镇卫生院、37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进行改扩建,区人民医院新建门诊楼、医技楼,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工程即将竣工,年底投入使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计生工作成效显著。此外,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进一步推进,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健全,住房保障也得到完善,档案、信访、群团等民主化措施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和重视。

  (五)转型发展纵深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区全面落实 “一园六企”、“一市两园”制度,积极帮扶企业,新上项目,扩大生产。我区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强化,产业结构“轻型化”,从2010年到2015年,第一产业比重从8.2%降为8.1%,下降1.2%,第二产业比重从35.4%降为26.4%,下降了25.4%,第三产业比重从56.4%增加到65.5%,上升了16.1%。第三产业的增长拉动了全区经济的平稳增长。有利于减低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的依赖,降低消耗,带动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更快发展。农业基础稳固提升,粮食产量屡创新高,现代农业发展壮大。粮食生产连续四年稳定在6亿斤以上,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山西省粮食基地县。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形成了甜糯玉米、张杂谷、辣椒、甜瓜、优质干鲜果、无公害蔬菜六大特色农产品生产版块,被授予国家级甜糯玉米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全省“一县一业”先进县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先进集体。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寇山麦秆画、李斌杰剪纸获全省文博会金奖;“中国貂蝉文艺之乡”和“中国貂蝉文艺研究基地”申报成功;《救孤壮歌》赴省调演,受到好评,诚信文化得到了弘扬,“文化千古秀,忠义天下容”的文化品牌更加响亮。

  (六)发展基础逐步夯实

  “十二五”期间,我区坚持以“进行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作为工业建设的重点,初步形成了焦化及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及原材料、食品医药、轻工、铁合金、化工、电力八大产业体系,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围绕“七路四桥”“五馆一院”和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身五个“大干城建年”,保质保量完成征占土地11262亩,征迁房屋76.74万平方米的任务,服务保障新建、改造道路124条、150.6公里,为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做出了突出而重要的贡献。全面完成古城门楼广场、光明街、古钟公园、南北大街道路系列改造工程;成功创建奇村国家卫生镇;建成了天瑞、慕山、匡村、健康、云中、云北六个安置小区1755套房屋,共19.6万平方米。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和顿村等6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云中东路、光明街东拓道路改造工程、三角道片区和向阳街片区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实施城乡清洁工程,1区(忻府区)2乡镇(播明镇、秦城乡)49村通过省级城乡清洁工程创优验收。完成县乡公路改造、街巷硬化、旅游公路、安保工程、危桥改造、农村公路提质、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共计1624.5公里,总投资3.44亿元。城镇化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减排指标顺利完成,重点领域治理效果明显。

  二、“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从全国来看,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形势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二)从全省来看,转型升级获得新突破

  山西经济的新常态有所不同,断崖式下跌成为山西经济增长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受市场需求不旺、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低速运行、动力单一、增长乏力,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另一方面也不乏亮点,农业生产形势良好,装备制造、旅游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经济运行稳中趋缓。

  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基于山西实际,省委明确提出坚持一个指引,抓好两个关键、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促进经济稳定向好的要求。同时,把转型发展作为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重点做好煤与非煤产业两篇大文章。

  (三)从全市来看,加快发展呈现新机遇

  “十二五”时期,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力组织实施《忻州市转型综改三年实施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一企”试点建设成效明显。加快建设对外开放的“三个门户”,深化区域经济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太原都市圈、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及转移,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从全市总体来看,忻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多数指标居于全市各县(市、区)上游,但优势不显,对标全面小康,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要抓住市委、市政府实施以“三条母亲河”保护为基础的“三区联动”发展战略机遇,转变区域发展理念,整合优化资源要素,优化发展布局。主动对接,建设市区一体化的三大经济区水生态保护联动机制,坚守生态红线,以水为基发展综合能源、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建设市区一体化的三大经济区产业协调发展联动机制,实现要素配置、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市场开发一体化推进。建设市区一体化的三大经济区规划布局联动机制,城镇化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开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相呼应、相协调,做到相辅相成、共生共荣。抓住滹沱河文化旅游经济区发展机遇,坚持文旅互动,推动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四)从我区来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集中表现为六个方面。

  一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为我们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经济社会“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明确方向,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

  二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陆开放的政策措施,把山西纳入京津冀、环渤海发展,有利于我区用好区位优势,建设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地,吸引客商投资,开拓区内区外市场,搭乘新一轮开放发展的快车,加快转型升级。

  三是国家和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我区补短板、稳脱贫、达小康提供了空前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是省委、市委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市委“1661”发展战略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了蓝图,确定了目标,提供了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使我们决战决胜的信心更加坚定。

  五是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将逐步消除,营商环境日趋改善,制度红利将进一步释放,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六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中心城区将会承载全市的产业、教育、医疗、现代商贸服务业各方面的功能,会极大拉动我区经济的多元化快速发展。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许多矛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面临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全省政治、经济、民生和生态的“立体型困扰”,我区转型发展和加快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对标全面小康,我们的短板是:经济总量不大,GDP、工业增加值增速缓慢;民营经济不大不强,财税收入增幅不大;高端人才缺乏,中低端技术人才不多,创新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人民群众收入还不高;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繁重;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发展困境亟待破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存在薄弱环节,“四风”问题树倒根存,一些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较为突出,减少腐败存量任务艰巨,遏制腐败增量任重道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总体判断,我区“十三五”期间,正在步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中期、脱贫攻坚冲刺期,全面小康决胜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制定我区“十三五”规划,要立足区情特点,主动适应新常态,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更加注重补齐发展“短板”,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科学确定发展新路径,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区应以五年规划的制定为契机,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既要有机遇意识,又要有忧患意识,集中力量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补短板、建小康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开拓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也是我区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贯穿“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省委提出的“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的总体要求和市委“1661”发展战略,坚持一个统领,遵循六条原则,突出九大重点,实现六大目标(简称“1696”战略),对标前行,凝心聚力,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人居优、文化兴、活力旺的首善忻府。

  坚持一个统领。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落实市委对我区要求,以三年实现率先脱贫、五年建成全面小康为统领,科学谋划和部署我区今后五年的发展。

  遵循六条原则。坚持脱贫为先,就是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工程,放在“十三五”发展的首位;坚持发展为要,就是把解决发展不足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招商引资,努力创优环境,致力推动发展;坚持兴业为基,就是把鼓励创业兴业作为基础,落实扶持政策,着力营造创业兴业的浓厚氛围;坚持生态为依,就是要把生态环境作为生存发展的重要依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加大保护力度,保障持续发展;坚持文化为魂,就是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首善忻府建设的灵魂,汲取文化精华,重塑文化形象,打造文化品牌,提振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坚持富民为本,就是要把增收富民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开辟增收渠道,落实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不断增强满意度和获得感。

  突出九大重点。一是聚焦脱贫攻坚,建设率先脱贫示范基地,解决我区插花式贫困问题;二是完善园区功能,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基地,解决经济总量不足问题;三是依靠科技带动,建设新兴能源产业基地,解决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四是加速结构调整,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基地,解决农业高产低效问题;五是壮大加工龙头,建设加工服务贸易基地,解决农副产品转化增值问题;六是培育物流市场,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基地,解决产业服务短板问题;七是整合文旅资源,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养生基地,解决三产“发展滞后”问题;八是突出民生保障,建设共建共享示范基地,解决城乡均衡发展问题;九是抓好生态环保,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基地,解决人居环境改善问题。

  实现六大目标。就是要围绕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人居优、文化兴、活力旺目标,建设实力忻府、富裕忻府、美丽忻府、宜居忻府、人文忻府、活力忻府。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率先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忻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从综合经济实力、城乡居民收入、生态文明建设、人居条件改善、文化旅游带动、改革创新活力方面,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延伸拓展和我区实际,确立了六大具体目标,概括为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人居优、文化兴、活力旺。

  经济强,就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转变观念,积极作为,深化改革,以稳促进,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十三五”末突破15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年增长7.2%,“十三五”末达到28690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6%,达到2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十三五”末突破200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23个市辖区、11个市级中心城区和6个新设区中的排序至少分别提升2、2、1个位次;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基本形成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忻府区经济发展“升级版”,建设经济强区。

  百姓富,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新提高。到“十三五”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到2018年,全区10个乡镇的118个贫困村全部摘帽、7152户、14555人的贫困人口实现率先脱贫目标。社会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5%以上,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医疗满足群众需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更多更实惠更公平地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生态美,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有新成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以构筑绿色屏障、建设美丽家园为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规划,高效率推进,积极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路旁植树和景区景点绿化工程,努力打造布局合理、林荫密布、景观优美的绿色通道和草木葱茏、鸟语花香、山川秀美的美丽家园。“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3.0%以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COD、氨氮六项指标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水1.5%、气2%的标准递减,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9.89%,森林蓄积量达178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7.5平方米,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忻府。

  人居优,就是城乡建设实现新提升。城区集中供暖全覆盖;城区公共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力争服务半径达到500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280天以上;城市道路街巷照明装置率达到98%以上;每万人拥有公厕4座,加快推进农村居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进程,到2020年末,力争达到85%的覆盖率;加快老城区、城中村、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屋的改造速度。努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环保城市、智慧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让人民共同享有更清新的空气、更清澈的水质、更清洁的环境、更优质的住所,共同享受天蓝、地绿、水净、景美的宜居生活。

  文化兴,就是文化软实力要有新提升。着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全力调整旅游布局,促进服务延伸,实现文旅互动、协调发展。到“十三五”末,接待游客人数全年突破878.9万人次,年均增长15%;旅游总收入达到84.8亿元,年均增长12%,带动文化服务相关产业大发展,力争创建2至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其中,云中河景区要建成AAAA级景区。

  活力旺,就是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化,公共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社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加强。

  (三)发展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和主线,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廉洁和安全六大发展,是省委从山西省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化。市委“1661”战略中的“6大抓手”,即以创新引领、统筹互动、改革开放、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环境优化为抓手,是对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六大发展”部署的具体贯彻落实。我们在“1696”发展战略中提出推动六个方面发展,就是自觉把中央的五大发展理念、省委的六大发展部署和市委的六大抓手作为我区率先脱贫、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和实践要求,结合忻府区实际,即全面实施六个方面发展,坚持创新发展,以新动力推动增量提质;坚持协调发展,以新布局激发发展潜力;坚持绿色发展,以新环境构筑美丽忻府;坚持开放发展,以新机制促进招商引资;坚持共享发展,以新举措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廉洁和安全发展,以新风气净化发展环境。

  (四)总体布局

  根据我区的区位特点、产业分布情况、资源禀赋条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的总体布局按照“一核、两区、两轴、三城、五线”来展开,形成总体布局合理、产业结构多元、资源配置科学、发展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

  一核:以忻府区城区为城镇发展的核心,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教育、金融等优势,发展如“互联网+”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现代物流业、特色文化旅游业,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大力扶持等引领发展,形成核心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两区:实现新城区和老城区的联动发展。新城区的改造已取得很大进展,要进一步深化发展金融、信息孵化园等高新技术产业,体现经济活力。老城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居环境的改善。按照古城保护性开发规划,以实施秀容书院修缮工程为重点,东、西城门楼为龙头,加大古城开发建设力度。注重保护老城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两轴:以大西高铁、大运高速、同蒲铁路,忻保、忻阜高速、忻保高铁、忻定机场大道为纵向横向中心轴向南北、东西扩散,加强轴上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聚效应,增强中心辐射能力。构建便捷立体的交通网络,延长沿轴经济带,带动东西方向发展,扩大轴线辐射区域,打造现代化的仓储物流业、人文旅游业等,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城:忻定原组群同城化发展。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抢抓原平至忻府区一级高速公路和忻定机场大道开工建设的契机,以忻定、忻原两轴连三城为骨骼,优化“一体两轴三城多组团”空间布局,加强城乡建设空间主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化延续性,实现忻定原城镇组群一体化发展、城乡建设一体化推进。

  五线: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圈、太原都市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很大发展机遇,我区要紧抓机遇,借势发展,拓展发展空间。以山西深化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协同发展为契机,深入挖掘忻府区特色,借助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地理优势,主动承接适合发展的产业,发展商贸物流,并推进忻府区特色产品进入京津冀、环渤海市场。要积极融入太原都市圈,利用与太原地缘相邻、交通便利、产业互补、文化相融等优势条件,为太原都市圈的扩容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构建产业合作延伸基地,并主动链接太原的资金市场、人才市场、服务市场等,为我区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四、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按照市委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围绕实施“1696”发展战略,推进率先脱贫,全面小康,要突出抓好十大工作举措。

  (一)坚持脱贫攻坚,推动率先脱贫

  按照市委“3659”脱贫攻坚策略和对我区提出的三年率先脱贫的要求,全面实施“ 3693 ”脱贫攻坚工程,对标前行,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693”脱贫攻坚工程,即:“3”就是按照市委提出的坚持立志、立业、立状的要求,实现三年率先脱贫;“6”就是落实中央提出六个精准,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9”就是按照中央“五个一批”的总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实施产业开发、移民搬迁 、基础建设、兴教提质、生态补偿、企业帮扶、金融支持、政策兜底、基层组织建设九大脱贫攻坚工程;“3”就是要大力强化组织实施、政策支持、改革创新三项保障措施。总的目标是确保到2018年,全区10个乡镇的118个贫困村全部摘帽、7152户14555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做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扶贫对象年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年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可靠保障,衣食住行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8%;贫困家庭高中以上学生救助实现全覆盖;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贫困户大病救助实现全覆盖,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推进,促进农民素质较大提升;农村居民住户无危房;农村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更大的努力增进人民的福祉。

  多渠道分阶段精准扶贫和脱贫,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把脱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创新脱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施策,努力实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察问责。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

  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实现阳光化管理,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同时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

  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

  (二)坚持创新驱动,壮大经济实力

  我区地处晋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支点作用。随着大西高铁的开通,忻保高铁的启动建设,打造太原—忻府—定襄—原平的大西高铁经济带,条件日趋成熟。主动融入太原经济圈、作为太原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积极接受省城和京津冀的产业转移和辐射。针对我区经济总量小、园区承载力弱、产业集聚度低的现状,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园区为依托,不断拓展完善“二区八园”(城南“一区四园”,城北“一区四园”),积极推进新能源(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产业带建设,形成“8+1”产业格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改革创新作为全区“十三五”发展的关键动力,推动全区创新创业,聚集社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推动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全面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动力。

  通过龙头引领、园区承载、产业配套,推进技术集成、企业集聚、发展集约,大力发展和提升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光伏发电、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生物制药、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规模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提高产业支撑能力,推动我区经济扩总量提质量。

  1、依托忻州禹王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4个产业园区

  要高点定位,自加压力,在“十三五”期间将禹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这一目标:

  一是抓好禹王煤化工园区的产业配套。吸引外来资本,在产业链条延伸和弥补产业链薄弱环节上做足文章,建设向京津冀地区、太原中心城区供应清洁能源的重要基地。依托禹王焦化、侨友化工、沸石科技、工大中试基地、金宇高岭土等企业,加大招商引资、招商引智、科技创新的力度,积极谋划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研发基地和试验中心,引领我区创新发展走在全市前面,在煤化工、煤焦化工、煤气化工、煤焦伴生资源上延长产业链,发展中高端的精细化工。规划占地6.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煤化工及其深加工、天然气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系列产品,定位:“以煤化工、焦化及下游产品为主,“三废”综合利用为辅,向精细化工和循环经济产业延伸”。建成为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主要项目21个,总投资约272.4亿元,年均销售收入达到529.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8.1亿元,利润总额44.3亿元。

  二是抓好忻州豆罗建材工业园区的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墙体板材、预拌混凝土、白灰产品等建材产业。围绕现有冶炼、水泥、钢结构企业,提升传统产业上档升级,扩大总量,做大做强。规划面积3000亩,以煤矸石、粉煤灰、建筑渣土、冶金和化工废渣等为原料生产粉煤灰水泥、混凝土空心砌块、轻质、高强、保温、隔热、防火新型墙体材料,垃圾发电。建设节能、节土、利废、环保新型建材工业园区,园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三五”期末实现生产总值16亿元,利税2亿元。重点项目:山西华润水泥有限公司日产4500吨熟料粉煤灰水泥项目,总投资15亿元;省四建钢结构加工厂项目,前期总投资1亿元,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万吨,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忻州市洁晋发电有限公司2×350t/d垃圾发电项目,总投资2.8亿元,年发电量17000万千瓦时。

  三是抓好龙岗生物科技产业园的产业集聚。龙岗园区要成为东部加工贸易产业承接地,异地移民产业集聚区和移民就业示范区。园区主要发展食品和生物制药产业。利用红薯、谷子等小杂粮集聚食品加工产业,依托云中制药厂搬迁和嘉兴制药公司投资落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聚一批生物制药企业,进而利用移民搬迁后闲置的荒地,种植中药材,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新产业格局。促进城区南部市民和怡居苑小区进城农民的就业,带动丘陵、山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收入。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品种、现代中药及中成药独家品种等4大领域,加快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全面提升传统食品产业,培育壮大有本地特色的小杂粮、畜牧产品、保健品等食品,塑造特色食品品牌。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坚持食品加工与特色农产品联动发展,把发展食品加工与特色农产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一体化推进。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做强品牌、壮大规模,重点抓好小杂粮加工、甜糯玉米加工、淀粉制品、干菜加工等产业,争取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重点抓好五台忻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脱水深加工生产线、山西丰园食品有限公司年产3.2万吨小杂粮系列生产线、2500万穗甜糯玉米深加工、忻州红鑫淀粉有限公司20万吨红薯、玉米淀粉生产线的达产达效延伸开发。围绕中药提取和生物药品开发,扩大中恒药业公司咳喘宁、骨刺宁和活血通脉胶囊等一批中成药优势产品的同时,大力开发新品种,全力创名牌。突出抓好桂龙医药超微粉改造、云中制药8亿粒骨刺宁胶囊改造扩建。

  四是抓好庄磨装备制造工业园区的产业整合。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液化天然气项目,特别是依托浙江日发数码,在传统铸造机床底盘的基础上,积极支持上马与意大利合作的折弯机项目,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形成数码机床的正件配套生产。规划面积3000亩,以日发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为核心,园区以铸造业立园,产品方向为生产风力发电设备铸件、煤矿机械零部件铸件、城市建设管盖铸件等,并逐步向机械装备制造园方向发展。规划5年时间将工业园建设成为全省较大的铸造工业园。“十三五”末园区产值达到期75亿元,利税10亿元。

  2、依托忻州金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4个产业园区

  一是抓好蓝天科技创新园区产业延伸。围绕节能环保等科技创新产业,促进节能环保全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产业的全集聚。以山西蓝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以高效煤粉锅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品为龙头,掌握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为纽带,聚集一批协作配套企业。形成以研发、制造、销售节能环保产品的工业园区。

  二是抓好金山现代工业园区产业承接。围绕京津冀和太原等产业转移的契机,重点发展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工业、新能源光伏产品的制造。园区规划占地9000亩,到2020年,金山工业园作为忻州市及忻府区工业发展的主平台、忻州市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山西省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基地、承接京津与沿海产业转移的新兴核心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基本实现,实现总产值125亿元,基本形成以能源装备制造、铝金属加工、工业节能、新型合金和陶瓷材料、电子信息制造、服装家纺、物流、工业设计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省级工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609.2公顷。对山西骏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红薯淀粉加工可降解农用膜生产线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实现年产量3万吨。

  三是抓好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培育。忻府区作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全市政治经济商贸物流的中心,作为公路、高速路、铁路、高铁、航空立体式交通网络的重要枢纽,依托108、208环城路网和主城区东向、西向各通道的各个交叉路段,重点在东向忻台线、和平街东段、光明街东段,西向208泡池段、九原街西段、忻黑线、光明街西段、大西高铁站北地段,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城是大有可为的。要构建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打造智慧物流平台,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步伐。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新时期中运用的比重和水平,鼓励发展和完善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流通新兴业态,主动与太原经济圈相对接,优化物流通道建设,完善物流配送网络,大力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绿色物流,带动地方经济运转效率。大力发展以现代营销和汽车配套服务产业,“互联网﹢”为模式的电子商务,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建立电商产业园,培育电商龙头,把我区的优质农副产品推向全国。

  四是抓好顿、奇、合康养游聚集区。奇村、顿村、合索温泉,井口出水温度分别在43℃-72℃之间,地热面积25平方公里,水型为高品位的超级复合水,温泉含氡量居全国之首,被誉为“华北第一泉”、“祛病泉”、“不老泉”。整合奇村工人疗养院、干部疗养院、国税、铁路、教育等疗养院,顿村愉园温泉度假村、邮电、银苑、消防、交通等培训中心,合索北合索温汤、金源泰等三地疗养、度假、培训、养身产业,打造“温泉养生游、运动娱乐游、休闲度假游、佛国温泉、顿悟之村”等温泉康养、禅修品牌。推进奇泉、华宇、沐龙湾等康养项目建设,着力建设温泉旅游疗养服务综合体。形成养生、休闲、禅修、度假为一体的康养产业集聚区。

  3、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区

  忻府区地处北纬38度,年均日照时数可达2800小时,光伏发电年可利用时数1400小时左右,西部山区具有良好的风力发电资源。荒山荒坡面积广阔,扶贫移民搬迁后空壳村较多;变电站分布均匀,电力接入方便,适合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上海航天、中电集团(香港)、中国华能等企业的具有资金技术优势,在曹张、高城、秦城、奇村、庄磨、豆罗、兰村、阳坡等丘陵山区及扶贫移民搬迁后空壳村,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产业,培育一批绿色环保的高科技新能源产业。坚持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我区实现振兴崛起的战略选择。

  4、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向新能源产业转型,实施“煤-电-车”发展战略。以大型煤电基地为重点推进煤电一体化,加快燃煤发电升级与改造,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进一步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水平。加快电动车推广,以公共服务领域和城乡结合地区民生领域用车为引导,通过示范应用、完善配套、政策扶持,推动私人领域用车市场快速发展。同时按照标准统一、适度超前、快慢互济的原则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建设。推进优势材料行业升级换代,特色材料行业延伸加工,高新技术材料行业规模扩展,到2020年,具备45万吨煅烧高岭土的生产能力、形成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2000万㎡高分子防水材料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以上。推动华润水泥4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施工建设,建成后年产熟料155万吨,水泥200万吨。支持金宇科林科技补齐建设15万吨的制粉车间、20万吨生产线项目建设,项目完成后,金宇公司总的生产能力将达到45万吨,行业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得到稳固。帮扶四方恒泰发展壮大,高分子防水材料系列产品达到2000万m2/年。

  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等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端精细化产品和煤基新材料产品。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以培育大型煤化工企业为主线,采用先进的大型煤气化和精细化工合成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培育壮大炼焦化产品深加工、甲醇及其衍生物产业链,发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和甲醇制烯烃等精细化工,把煤化工发展成为高度集约化的精细化工优势产业群体,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就地循环,推进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扩大规模,争创品牌。争取到2020年,煤化工行业形成焦炭产能500万吨、侨友实现投资24亿元,建成48万吨/年焦化粗苯萃取精馏、30万吨/年顺酐、18万吨/年丁二酸、30万吨/年PBS、1000吨/年噻吩衍生物深加工生产能力,可形成年产值100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

  推进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积极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探索推广智能电网、多能互补、储能等多种技术创新,加快形成多种能源形式并存的综合能源格局。广宇煤电有限公司“十三五”期间分两期建成2000兆瓦供热机组电厂,一期2×350兆瓦供热机组于2016年底投产,2020年底前二期1×1000兆瓦机组投产。预计年发电量达到500亿度,供热3000万平米以上,年产值可达50亿元以上。上海航天汽车机电有限公司忻州太科太阳能光伏发电一期项目,总投资4.64亿元的50兆瓦机组三期,投资3亿元的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十三五”期初达产达效,二期投资6亿元的50兆瓦机组“十三五”末达产达效,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6亿度,年产值可达1.5亿元。

  推动冶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建设高质量、多品种、优质、高端铝镁合金材和铜材生产体系。发展精深加工,补齐电解铝产业短板。积极推广使用尾矿砂、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新型绿色建材产品。加快矿产资源矿业权交易有形市场建设,完善网上交易和网上监管机制。充分利用我区能源和陶瓷原料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档日用瓷、功能瓷,日用瓷逐步增加煤系高岭土高透明瓷、骨质瓷、镁质瓷等高档瓷种的生产,逐步发展建筑陶瓷,并要逐步过度到生产大尺寸、无瑕疵、艺术化的高档产品,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支持山西高陶瓷业有限公司新产品研发。争取到2020年轻工工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到2020年,硅铁、硅锰、铝硅合金等产能达到2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重点推进山西泰尔公司2×25000KVA硅锰合金矿热炉项目、燕兴冶金有限公司2×27000KVA硅锰合金矿热炉项目完成。

  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以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为方向,打造配套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延伸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链。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全面提升煤机制造水平。着力培育优势技术节能环保装备产品,积极发展各种化工和轻工专用装备制造。要围绕我省新型能源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壮大、提升煤矿机械、煤粉锅炉、铸造等产品,争取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左右。煤机产品要依托国内和省内大型煤炭企业发展,走煤炭企业和煤机制造企业联合的路子。同时以龙头煤机企业为核心,吸收具有一定规模的煤机企业,组建煤机制造联合体,形成产品互补、技术互补、市场互补,实现市场、技术、人才等资源共享,对外形成较大规模、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经济联合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专业化、成套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争取使我区成为煤机生产基地,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忻州蓝天集团公司开发生产的环保节能高效煤粉锅炉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要加快培育壮大,快速占领市场,推动其2.2万蒸吨锅炉项目顺利实施,争取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扶持日发数码企业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形成30万吨的铸造能力,工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

  5、加大支持自主创新力度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创新提供服务支撑。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产业发展优势,突出整合、优化和共享,集聚行业创新资源,努力搭建层次结构合理,功能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建设“创新忻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建设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着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依托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和人才团队,整合相关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建设具有产业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创新造血功能,通过承接企业的技术研究项目经费、各类技术服务收入、会员企业每年的会员费、成果转让收入等形式,获取相应经济收益,实现平台与产业的互动良性发展。

  建立科技创新研发机制,鼓励企业自主研发。鼓励支持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投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自主研发。

  健全企业研发投入机制,培育企业投入主体。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政策措施,建立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投资融资机制与体系,引导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到“十三五”末,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0.15%,大中型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与国内、省内同类先进企业相当,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37人年,全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左右。

  进一步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大对使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落实创新成果作价入股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减免税优惠政策,设立技术权益保护和奖励机制,督促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关于科技创新各项优惠政策。

  健全科技成果绩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我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突出、创新管理规范、具有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的企业技术予以认定。奖励一批创新程度高和产业化程度高的技术发明成果,积极培养优秀科技项目申报市级以上科技成果。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建设,打通科技成果向需求市场转移的通道和环节。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切实增强其在创新成果转化的服务功能。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渠道,推动建立全社会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源流向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和高科技风险投资领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

  营造良好氛围创新体制机制。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强舆论引导,着力形成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全社会关心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设立创业创新专项资金。一方面抓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创业创新专项资金的落实。另一方面对于符合创业创新条件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优先支持,充分调动各类“双创”主体的积极性。

  6、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打造民营经济公平健康发展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全力以赴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培育适宜的土壤。在政策执行中切实做到公正平等、一视同仁,着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平台,引导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坚持引导、主动服务,推动民营企业改制,促使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引导民营企业积极适应新常态,把握转型机遇,鼓励民营企业主动调整结构、改革制度。加强对企业的帮扶指导,使企业提升自身素质,改善经营管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自身融资能力。

  拓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培育民营经济新增长点,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与创造力。积极推展企业投融资领域,创新投融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不断培育民营经济新增长点。建立完善促进就业创业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激发区域经济活力与创造力。

  鼓励建立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鼓励加大创新力度,促进科技与产业相互结合,创新科技企业融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扩大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来源,从而鼓励企业主动向科技创新型转变,提升企业软实力,以科技为先导带动产业发展。

  推动民营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对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组织领导,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综合利用行政手段建立企业上市直通车制度,推动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提升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和水平。

  建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加强和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通过利用财政资金形成银政企的资金和政策合力,设立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鼓励推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充分发挥风险补偿机制的政策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和加快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以此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体系。

  7、积极推动金融业的振兴

  借鉴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着力实现资源及资本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发挥政府引导投资职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夯实经济发展动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产业升级转换。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加强社会征信方面的立法和标准的建设,加强征信活动的监管,加速建设和完善全面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征信业的立体式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助力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征信市场活力和总体水平的提升牵动整体市场经济的活力。

  围绕以山西股权交易中心为代表的区域性场外市场,加紧金融要素交易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提升和完善现有的产权交易机制,引导信贷类产品、小贷类产品、私募股权、地方金融资产进入交易平台。加大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的培育力度,实施相关的激励政策以调动本地社会资金。

  强化金融服务力度,促使金融服务与金融需求的对接。发挥政府在地方经济中的引导、调节职能,扩大需求,提升服务,切实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建成体系健全、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监管科学的金融服务体系。面对新时期辖区内金融服务工作的新挑战,找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着力推动辖区金融效能。

  (三)坚持结构调整,推进“三农”发展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稳粮增收,转变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推进粮食生产安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生产由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经营要由分散经营向联合合作转变。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严格保护耕地。

  1、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5.3亿斤以上,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土壤有机质提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深入推进玉米高产创建活动、杂粮振兴计划和粮食增产模式探索,提升粮食作物品质,大力发展优质玉米、富硒红薯等特色杂粮,加快发展粮食加工,坚持全加工、全利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3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15元,年递增6.5%。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依托龙头抓调整。到2020年全区农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规模化经营水平和经营主体素质进一步提升,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业生态、文化功能充分挖掘,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拓展农业生态、社会、文化功能,促进农业多种功能的融合。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要求,优化农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跨越发展。认真落实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针对玉米供大于求、库存大幅增加、种植效益下降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区实际,总的思路是扩大我区红薯、辣椒、甜糯玉米、奶牛等优势传统产业,壮大我区红薯、香瓜、张杂谷、核桃等特色产业,扩大玉露香梨、红嘎啦苹果、中药材等新品种种植面积。具体地讲,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十三五”末建成高标准农田31万亩,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二是建立以干鲜果20万亩、小杂粮6万亩、中药材0.5万亩为主的丘陵山区产业带;建立以粮食30万亩、瓜菜5万亩为主的平川区产业带;建立以红薯16万亩、香瓜3万亩、甜糯玉米6万亩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带;建立农产品产地集散市场。三是大力发展规模健康养殖,新发展1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到“十三五”末达到260个;四是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认证力度,到“十三五”末“三品一标”认证达25个,产地认定面积达16万亩。

  2、积极培育农业服务体系

  立足优势、围绕市场,构建农业结构调整的长效机制。向“粮、经、饲”三元发展,以市场需求、市场标准、市场容纳量为引导,产业带动,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以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实现畜产品总量、畜牧业产值、牧业人均收入“三个”翻番为总目标,坚持把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畜牧科技进步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突出特色优势,按照稳猪、保禽、促牛羊的思路,重点抓好奶牛、肉羊、肉牛产业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以项目推进为抓手,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畜牧业产业带,做精做强畜牧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十三五”末全区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9家、示范性合作社达到160个。每年重建两个基层供销社,“十三五”期间完成十个基层社的重建工作,即:秦城、播明、曹张、豆罗、义井、解原、高城、西张、紫岩、兰村;二是深入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三是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新网工程、粮食现代物流工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连锁农家店和电子商务及配送中心建设。依托新建基层农村便民店、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自建平台和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办“网上供销社”,开展网上销售,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四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3、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创新投融资新机制。农村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农业规模经营程度不断加深,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8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达7万亩,全区农业龙头企业达29家,示范性合作社达累计16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达5个,推进农村电算化体系建设,争取电算化覆盖面达到80%以上,进一步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大力搞好以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为主的农村改革,认真抓好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全区已有11个乡镇235个行政村和其余9个乡、镇、办各搞1个试点推进村完成确权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区继续开展剩余147个村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林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扩大购买式造林,推动国有、集体和个人开展合作式、开发式、股份式造林。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有机融合。

  科技兴农,推进农业科学化和信息化。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达到2500人,认定达到200人以上,通过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6万农户,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面达到90%以上,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自主创新,提高农业研发水平。实现全产业链技术研发集成,提高农业研发水平。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实践,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方式。

  创造农业优质化。提升品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力度,推进我区农产品品牌化。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农业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到2020年“三品”认证达25个。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深入推进农民增收工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以“种、养、加、销”四业并举、四环联动。完善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建设,着力构建忻府区特产“进城市商超、进旅游景区、进物流市场、进电商网络、进加工企业”的“五进”营销体系。

  4、统筹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促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土地问题是涉及农村、关乎农民的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在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将深化农村耕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村耕地保护制度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放在首位。确立制度,明确责任,保证耕地红线,保障乡镇居民根本利益。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指针,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原有稳定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加快粮食产业高产优质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丰富农产品品类,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做好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在稳定、增收的前提下,调结构、创特色。大力扶持代表性农产品相关企业的发展,打造特色农业龙头产业,进一步促进创新型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新品种的培育、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以此确保农民的相关利益不受侵害,相关权益得到保障。

  推进农村信息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信息化水平。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信息网络,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发现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改善农产品经营方式、途径的单一性,丰富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

  改善农村民生。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开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大对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幼儿园及师资力量的投入,保证所有农村适龄儿童享受到更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基础医疗条件;进一步扩大重大疾病保障、纳入报销的慢性病病种范围,巩固完善大病保险运行机制,提高保障标准,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确保农村居民不再因病致贫。促进乡镇村庄合理规划。以基础条件好的中心村为重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丰富乡镇业余活动,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为乡镇带来高品质、高频率的文化汇演等活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加大危房改造的资金投入,细化危房改造的工作任务,加快危房改造的步伐,扎实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力量,解决好留守人口的生活问题与心理问题,保障留守人口的正常生活。推进乡村清洁工程的建设,继续开展城乡卫生整治工作,细化责任制度,争创新的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推进脱贫工程建设,完成脱贫目标,紧紧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整体目标,继续大力实施脱贫工程,确保在2020年前在我国现有的贫困标准下完成全面脱贫任务。

  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农村。在实现改善民生、推进农业现代化等基础任务的前提下,发掘、发挥各乡镇、农村的区域性特色,利用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推动美丽新农村建设。以此丰富农村经济构成,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促进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5、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建立乡镇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给予农民工更多的就业空间,合理分派城乡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城乡建设用地,结合城乡建设规划,保障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建设用地。建立健全先进农业技术激励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城乡统一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城市资本向农村的投入、社会资本走向农村,并且扶持农村资本向城市转移。

  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增加城镇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完善乡村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建设资金合理分配,增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竞争力。同时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农民工进行创业,改善农民工创业难的现状。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增加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农民进城就业的渠道,进一步完善城乡人力资源自主、合理分配。

  (四)坚持文旅带动,培植发展亮点

  大力发展我区文化旅游业,努力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增添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举措。总体思路是: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理念,积极实施“文化兴区”战略,努力打造集观光旅游、度假娱乐、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不断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重点要抓好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个层面的发展。

  1、文化产业抓品牌打造

  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培育一批有较强带动力的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确立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文化发展由政府办文化模式向政府管文化模式转变。在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基础上,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强对国有重点文化企业的扶持,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壮大我区的文化产业规模,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鼓励企业创新文化发展模式,丰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形式和载体,使忻府区民间剪纸、农民画面向市场,拓宽文化产品传播消费的渠道和空间。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在许可范围内,调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

  加快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自由合理流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重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让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着力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推进文化资本市场建设,促进社会资本与忻府文化资源的有效对接,推动骨干文化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资源整合。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以内容和信用监督为核心的文化市场全程监管体系,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全面落实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和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继续执行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和文化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对社会效益突出的文化项目扶持力度。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统筹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有利于文化走出去等政策措施,为创新型文化企业及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实施有利于文化内容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地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领域依法管理水平,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在积极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等传统文化产品市场的同时,要建设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品市场,推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大众性的文化消费市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新要素互动衔接、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基于数字、网络、多媒体等多种高新技术应用的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加快文化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加强文化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不断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以原有的传统文化及其旅游景区为基础,不断丰富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逐步形成旅游观光接待、民俗文体表演、民俗工艺美术、网络媒体摄影、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相结合的文化产业链,呈现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要促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整合,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依托我区历史积淀、文物遗址、民俗民风、文化名人等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六大旅游文化品牌。一是对自然景观进行系统宣传包装,扩大“忻州八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自然景观品牌;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和挖掘,整理、修复、重建程婴、韩厥、元好问、姜涛、傅山等先贤的著作、遗址、故事,打造名人文化品牌;三是加大对秀容书院、古城民居的保护开发,使之再显魅力、大放异彩,打造古城文化品牌。四是依托忻口战役遗址、蒲阁寨抗日根据地、云中山下小英雄岳云贵等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发掘、整理,策划出版系列丛书、编排影视剧、微电影等形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五是依托奇村、顿村、合索的温泉资源,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经营理念超前,管理服务先进的投资商,利用中医文化,大力发展医疗保健、养老家政、医养结合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华宇、逸康、颐年、奇泉、天伦松鹤等五大康养产业项目建设为起点,抓好辐射,打造养生文化品牌;六是按照政府主导、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思路,举办摔跤节、八音节、养生文化节、元好问文化节、诚信文化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打造节庆文化品牌,扩大我区旅游文化美誉度和知名度。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忻府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上忻府文化建设工程,以网上论坛等形式挖掘忻府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忻府精神、红色文化体现在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优化媒体结构,做大做强忻府区重点新闻网站,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导向,发挥网络正能量。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忻府文化。

  2、旅游布局抓资源整合

  围绕打造省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整合我区旅游资源,结合“六大文化品牌”,精心打造“一城(老城区)一洞(禹王洞)一沟(道东)两山(翠岩山、陀罗山)三泉(奇村温泉、顿村温泉、合索温泉)四名人(元好问、傅山、姜涛、貂婵)”的城郊微旅游线路;积极融入五台圣境、雁门雄风、黄河风情、芦芽美景、奇顿温泉“五颗明珠、五位一体”的循环游大格局,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好全市旅游集散地和省内一流旅游目的地。一是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包装一批重点旅游项目,面向省内外招商,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我区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二是创新机制,激活民间投资,放宽准入条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兴办旅游经济实体、经营旅游业务,鼓励各种经济成分采取独资、合资、入股等形式参与我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生产及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三是整合政策,建设旅游拳头项目,整合各相关部门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投入旅游文化建设。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个人,给予相应政策的支持、资金的补贴、荣誉的激励。

  3、旅游服务抓配套延伸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深度整合资源,创新服务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搞好配套服务。按照“处处是景、处处可游、处处可留”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理念,探索“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的发展模式,加快布局发展围绕旅游的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速文化旅游产业与餐饮、住宿、交通、观光、商贸、休闲、养生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4、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召开挖掘、研究传统文化的座谈会,激发群众创作潜力。积极召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座谈会,对忻府区的优秀文化如八音艺术等进行积极探讨。邀请专家学者们围绕传统文化对当地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文化精神的核心、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创新、打造传统文化故里名片等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举办大型文化活动,采用历史剧演出等多种形式,以当地貂蝉文化、赵氏孤儿等历史文化为蓝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群众的创作潜力,不断推陈出新,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使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为群众文化创作提供广阔空间。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事业,通过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批以“中国梦”“晋商精神”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精品力作,积极举办“忻府区文化书画展”等活动,充分利用农家书屋这一平台,倡导全民学习,建设书香社会,充分展现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正能量。

  组织文化工作者发掘、整理非遗项目资料,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忻府典籍整理工程,发展振兴地方文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定时对重点文物单位进行安全检查整治工作,排查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确保文物安全无事故。同时,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加大对金洞寺等文物修缮的投资力度。继续整理、收集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收集整理,加大对民间文化的开发力度。

  5、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建设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推行电子图书借阅服务。抓好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的免费开放工作,加大对区文化馆的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充实管理设备、完善借阅制度、加强对报刊杂志和书籍的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书籍,借助手工操作的传统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的图书馆,使图书馆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格局。适时启动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完善城乡文体活动队伍建设与管理。完善好乡、村两级文体活动场所和活动队伍建设与管理,更新、维护好场地及设施设备,为群众活动创建良好的条件;继续做好村级文化活动设备和器材的配送工作,为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出应有贡献;推动全民健身和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建设区体育场,建设标准田径场和各项球类运动场地,以满足全民健身活动和一般体育比赛的要求;完善农村和城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形成设施齐全、管理完备、活动经常、运行良好的基层文化阵地。

  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按照“尊民意、促和谐、重活动”的要求,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适当调整文化惠民项目。继续加大送文艺下农村、进社区力度,举办消夏电影周、纪念性电影周活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和辖区各乡镇社区参与的文化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非遗产传承项目演出等;积极配合上级做好惠民工程送戏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组织参加梨花奖、杏花奖、广场舞等各类文化艺术比赛。

  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优化文化设施资源配置。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强化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建设,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保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继续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一件惠民实事。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为多个村镇配送表演服装和道具、音箱,继续举办农家书屋,流动图书室、文化站规范化管理培训班,不仅要举办基层群众文化干部和骨干培训班,还要面向社会各类人员如外来务工人员等举办培训班,积极利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和培训农村基层文体活动队伍。

  6、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忻府文化云平台建设,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电子商务平台。利用云平台助推“中国梦”“晋商精神”和“红色文化”等文化创作活动,通过云服务平台的展示推广,促进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推动民间文化艺术项目的转化,提高民间文化艺术从业者的生活质量,改变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现状,促进我区民间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

  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改造传统的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加强营销推广和产品经营,引进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内容集成制作、新媒体内容资源管理与搜索、基于融合网络的文化传播与终端展示等先进技术,使传统文化借助互联网扩大其影响力。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不仅要使互联网成为文化产业展示、交易、融资的平台,更要使互联网渗入前期创意过程,从根本上改变文化产品的产业链,广大用户能积极参与文化创新,增加用户的消费满足感和文化认同感,在产品产出之前产生引领文化、传播文化的作用,同时也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措施,开发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扶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发一批在省外境外长期驻场或巡回演出的演艺产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和质量,开发省外境外大众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整合、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借助地理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以山西深化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协同发展为契机,深入挖掘忻府区特色文化,并推进忻府区特色文化产品进入京津冀、环渤海市场。同时,要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圈、滹沱河文化旅游经济区等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与太原地缘相邻、文化相融等优势条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的文化展会品牌。

  7、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有力支撑。抓好文物和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为争取上级保护资金做好基础工作;对金洞寺、秀容书院、忻口战役遗址及部分险情严重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有计划的修缮;加大对忻州八音、忻府区民间剪纸、面塑、刺绣农民画、民间手工艺品等重点非遗项目资料的发掘整理力度,发掘三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开展旅游公益宣传,根据游客需要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无偿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气象、住宿、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并在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和旅游者集中场所设置旅游咨询中心,在景区和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设置旅游指示标识;建立旅游客运专线或者游客中转站,为旅游者在城市及周边旅游提供服务,保障旅游安全;对景区价格予以规制,实施景区流量控制制度。

  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重点景区,培育旅游新业态,形成旅游新优势。加大文化产业市场营销力度,大力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形成旅游新优势。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能力和整合集成发展能力,重点提升禹王洞、温泉度假村、向阳遗址等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重点景区,着力开发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着力建设忻口战役纪念碑及忻口战役纪念馆,并收集、整理抗战资料和遗物,将忻口战役打造成晋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上的主要旅游点。在充分利用规划和保护的基础上,争取将忻口战役遗址逐步打造成公益性的、免费对外开放的全国爱国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

  探索推进旅游业与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提升旅游模式创新能力。加强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利用互联网金融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进行众筹融资。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五)坚持“五城联创”,统筹城乡发展

  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以“创卫”为重点,以“创园”为突破,扎实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城市美誉度、舒适度和竞争力。

  1、开展创卫活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要积极借鉴奇村镇创卫成果,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创卫工作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8大类40条208项内容,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卫生水平、消除病媒生物孽生地,增强全民健康意识上下功夫,集中力量解决城市卫生的突出问题和市民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建设水平,力争“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2、突出综合整治,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围绕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环境建设、环境管理4大重点,抓好1项主要指标和3项分指标考核任务的细化落实,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周边乡村的环境卫生管理。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为目标,打响空中、陆地、水上三大战役。重点做好老城区和城区周边村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工业锅炉窑炉大气污染;禁止农田秸秆焚烧,实行垃圾定点清运;完成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启动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工程,推进水体净化工程,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3、依托科技支撑,创建国家智慧城市

  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要对照智慧社区、智慧产业园、智慧扶贫三个项目中的8大考核指标,积极推进城区基础设施科技化、政府服务便民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市民生活数字化的智慧化发展,共同打造成绿色宜居、循环低碳、民生幸福、智慧产业聚集的城市。以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忻府为目标,推进城区逐步实现基础设施科技化、政府服务便民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市民生活数字化的智慧化发展。重点做好路面监控全覆盖、政务平台业务全覆盖、无线网络全覆盖三项工作。

  4、坚持城乡联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

  创建工作按照园林城市7大类43项标准要求,聚焦我区承担的3大类5小项工作任务,以“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置健全、园林景观优美、生态效益良好”为目标,重点做好云中河景区二期工程、九龙岗森林公园、西张万亩苗木绿化基地、金银山绿化、牧马河、滹沱河治理等工程,大力开展城区造园绿化、城周生态绿化,形成“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布局形态。

  5、发挥人文优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省级文明城市创建要围绕10大重点工程,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依托“摔跤之乡”“八音之乡”等品牌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

  抓住“五城联创”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全面推进城乡宜居工程建设。一是谋划推进老城区保护开发;二是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步伐;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四是全面启动户籍人口在50人以下的整村搬迁;五是对居住在土窑洞的农民实现搬迁或进行加固改造。

  6、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努力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人口落户城镇,放开城镇落户限制,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通过相应制度保障,有序、合理安排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手续办理问题。基本消除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深化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城镇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满足不同阶层居民的不同需求。

  优化城镇化布局。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较发达区域为中心,以经济、投资的转移和方向为引导,推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同时设立新型经济开发区,鼓励新企业的入驻。通过由点及面的方式兼顾重点扶持与均衡发展的协调。重点推动特色城镇、重点镇的发展。继续扶持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城镇,大力扶持在该区域的相关龙头企业,通过重点城镇的发展带动整个忻府区的全面发展。

  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以城市整体规划为准,不断促进规划的合理性、审批的合法性。杜绝一切对长期发展不利的规划行为,保证耕地、建设用地的红线不能逾越;杜绝一切在建设用地审批过程中的腐败行为,让建设用地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完善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继续加大对城市地下管网的投入,是符合人民基本利益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绿色忻府区的重要保障。

  继续开展城乡路网建设。继续加大对于城市主干道、城乡基础道路的投入,深入推进县、乡、村公路建设改造、危桥改造、通返不通工程、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乡镇客运汽车站等的建设上。加强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构建便捷的客运服务网络、创新道路货运发展模式。

  7、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共同发展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协调扩大城乡居民参保缴费的覆盖面,通过多种多样的政策、信息等的宣传,加强城乡居民参保意识。不断改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居住、医疗、就业、教育等状况,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需要与心理需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扶持,在工作中要把弱势群体作为重点照顾与帮助的对象,不断完善最低工资、低保等制度的保障。

  进一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讯、水网、电网、燃气、供暖设施建设。建设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着力打造铁路、公路交通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并以此为核心主干道,将基础交通及相关运输业务扩展至乡村,合理增加乡村旧路改造、旧路拓宽及兴建新干道等工程的进展。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的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大力改善城乡住房条件。健全城乡住房供应体系,加快城中村建设步伐,同时兼顾城乡危房改造工程、老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进展。通过政策扶持,公益投入等方式改善生活困难的群体的住房问题,同步推进廉租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政府应适时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促进房地产长期合理发展。

  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贯彻落实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全面实现工资管理科学化。不断完善工资管理手段,严格工资审批,全面实现工资审批系统化和微机化,使工资管理科学化。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要建立和完善我区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和待遇挂钩实行办法,继续做好津贴补贴规范工作。不断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努力形成并保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与其他公职人员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合理收入分配关系。

  拓宽城镇居民增收渠道,做好增收工作。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拓宽城镇居民增收渠道,突出做好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工作。以非公有制企业、中小微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治理欠薪工作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保障和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六)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忻府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忻府。

  1、以城乡绿化美化为重点,打造生态忻府

  打造绿色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治理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开展绿化行动,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加强林业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增大森林覆盖率。启动九龙岗森林公园一期和云中河景区二期园林生态绿化工程,实施牧马河河道治理绿化工程,实施造林3万亩、完善新建银山造林工程2000亩、忻口战役遗址绿化1000亩项目。全面推进滹沱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水污染治理和修复。结合忻府区森林植被的特色和优势,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和干果经济林。“十三五”期间全区林地绿化9.4万亩,非林地绿化2.35万亩;有林地保有量为59.4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保持98.45万亩。

  2、以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打造集约忻府

  完善用水的管理机制,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建设节水型城市。完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源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机制。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发展节水农业,推进企业节水改造,鼓励公民使用节水产品,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到“十三五”末,全区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1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27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50立方米,全区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5%以下。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在两大河流上建立控制断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逐步构建河流及地下水生态保护体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加强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设。继续推进牧马河、云中河河道治理。力争解决西岁兴水库移民和遗留输水工程的建设任务,提高地表水的调控能力。全面推进民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缺水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其次解决深山区、库区移民的饮水困难和饮用污染水、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的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加大灌区建设与改造力度。力争实施云中河、牧马河2处现有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小型灌区尤其是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水利灌排设施条件,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粮食单产水平;积极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继续开展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和节水增效示范区建设,修建节水灌溉工程,因地制宜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滴灌等节水方式。全面完成豆罗滚水坝、云中河五、六干渠首分水闸等2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规划新建白马河、陀罗河两座小型水库。加快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全面实施完成小型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提高粮食主产区的排涝能力。大力推进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推进粮食主产区等重点乡镇应急抗旱水源建设,因地制宜地修建中小微型蓄引提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合理节约利用土地,提高用地质量和效率。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荒废地复垦,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管理。根据当地农作物品种及生长情况实行轮作耕休制度。

  构建能源创新体系,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推进能源改革,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促进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

  完善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煤矸石、矿渣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废弃物处理方式由无害化处理为主向资源高效利用转变。推进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再利用,通过生物质能发电等实现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

  3、以推进节能减排为重点,打造低碳忻府

  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0年累计下降32%以上。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能源体系基本建成,全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步脱钩;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力争用5年时间将忻府区打造成为山西省低碳发展示范区。

  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实施低碳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消耗。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以产业集聚和共享基础设施为基础,促进企业、产业间循环发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等技术,发展品种优质化、产品安全化、管理科学化的新型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推广环保节能产品拉动需求,增加节能环保工程建设,逐渐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积极探索建立环境成本合理负担机制和污染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完善有偿使用的制度。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收益。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循环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资金投入,将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大力推广绿色信贷。完善政绩考核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等纳入领导干部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

  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循环发展,引进新能源基础设施,鼓励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节能和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大力引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加强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全民绿色出行。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民使用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绿色低碳、勤俭节约的方式转变。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限制过度包装。

  4、以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打造宜居忻府 

  积极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严守环境质量底线。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限制在环境承载力之内。将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忻府区政府环保责任底线,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当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限制时,及时采取限制性和防控措施。健全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实施实时在线监控系统。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创造宜居环境。继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全面提升我区环境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强工业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三项清零治理。改善城区环境。(1)投资6175万元对顿村及顿村度假村实施污染综合整治;(2)完成山西禹王煤炭气化有限公司的烟气提标改造;(3)逐步实现城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露天烧烤清理整治。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核心区域内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工业园区及产业聚集区逐步取消自备燃煤锅炉。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针对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或企业,实行停业整顿或限期整改等方式,设立污水、废气新排放指标,对于达不到指标的企业进行合理整治。同时鼓励创新型绿色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2017年底前,全面供应国五车用汽、柴油。积极配合市公安局实施黄标车及老旧车的淘汰任务。严格产业环境准入,不再新增高污染而产能已经足够的企业项目,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严格水污染防治,确保区域水体安全。继续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完成:(1)现有忻州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工作,积极筹集资金建设日处理5万吨的忻州市第二污水处理厂;(2)加大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污水收集管线建设,在巩固“十二五”期间完成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管理和监督;(3)争取早日建成食品药品工业区污水处理站。

  修复受污染农田,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对高城乡高城村受污染农田376.6亩实施治理与修复,发挥示范作用。

  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关规定,狠抓“节能减排”,帮扶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全面实现污染减排任务。在2015年未市、区目标责任状排放量的基础上:SO29038吨、NOX13152吨,每年递减1.5%。烟尘20737吨、粉尘563吨、COD9775吨、NH3-N844吨,每年递减2%。

  落实污染物排放指标,加强减排体系的建设。按照产业调整政策,积极开展减排工作,将污染减排指标落实到每个排污企业,强化减排体系建设,加强减排督察。健全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超量排污。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适时调整污染物排放指标种类。提高煤炭等矿产资源全过程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严格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推进清洁高效生产。以雾霾治理为重点,加强细颗粒物监测,结合风向和地理环境对市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有效预防和治理重污染天气。

  (七)坚持民生为先,提升保障水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城乡群众。

  1、提升教育保障水平

  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城乡教师交流、优质资源共享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实施好“名师、名校长”工程 。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制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建现代职业教育园区,整合职教资源、促进产教融合。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继续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紧紧抓住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的契机,合理规划布局,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继续加大投入,打好攻坚战,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确保我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强化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依法治教,强化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需要合理增加教职工编制,加大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继续推行精细化管理和教师三年一聘的聘任制度,面向社会招聘本科以上优秀师范生从教,使教师队伍得到合理补充,实行定编定岗招聘优质教师,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学习,实施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在全面抓好教师继续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实施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即:校长治校能力提升工程、名师教研能力提升工程、班主任育人能力提升工程、普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全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继续发挥名师、名校的示范作用,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使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满足全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提高总体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费统筹力度和保障水平,持续投入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强化硬件设施建设,改善部分学校的操场、厕所、厨房、餐厅等设施,同时确保全区中小学校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等装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力争使全区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继续教育,畅通终身教育通道。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重点支持以创奇为龙头的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创建现代职业教育产业园区。

  2、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不断提高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启动建设中心医院门诊大楼,完成好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部分乡镇卫生院建设;每个行政村争取投资8-10万元建好一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全面建立起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普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全面推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逐步构建科学、有序、便捷分级诊疗格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推进重大疾病防治战略,以健康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加强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完善科学补偿机制,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办医,逐步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加强残疾预防,加大对残疾人的康复救助力度。

  3、提升就业保障水平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就业促进政策,构建充分就业、绿色就业、全民创业“三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新格局。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加强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完善劳动关系利益协调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和落实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扩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制定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联动发展,着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和就业促进计划,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

  开展创业型城区创建活动。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在全区开展创业型城区创建活动。

  提升农民素质,支持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统筹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口和传统产业转型中分流的富余人员、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完善促进就业创业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建立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新增就业岗位预估和考核制度,加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和资金投入绩效考核。

  4、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推进城乡低保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大病和困难人群医疗救助水平。积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完善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体系,加强对城乡特定人群、弱势群体的救助。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构建一体化社会保险体系。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并轨后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功能完备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构建一体化社会保险体系。

  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大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实现市县儿童福利机构全覆盖。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加快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健全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因灾因病致贫人员救助,医疗、就业、教育、住房、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在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殡葬服务体系。

  完善并轨后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整合资源,完善改造已建养老机构;积极争取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0%的养老床位;投入拉动,加大养老服务保障力度。全面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老年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老年法律援助中心和村(居)委会老年纠纷调解组,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注重人才,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标准及补贴;创新手段,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通过邻里守望、爱心陪伴、志愿服务等互助养老方式,帮助农村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精神上的孤寂。

  5、提升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要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水利、交通、电力、供气、供水、文化、档案、人民防空、防震减灾、应急处置等配套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加快形成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6、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和监管能力建设,确保“职责明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加快法治化进程,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同时,自觉守法执法。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在大力宣传学习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同时,自觉守法执法。真正使安全生产工作尽快步入法制化轨道。各级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全力以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7、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环境保护、气象防灾减灾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运营和管理,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效率。

  提高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重视提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而且要重视提高社会公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公众能否真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也取决于公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为了实现均等化,必须努力追求全体社会成员具备大致相当的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特别是困难群体的享受能力。增强意识,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选择能力。所有公众都有根据自己实际需要选择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但未必所有人能有足够高的公共服务选择能力,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需要的公共服务。增加就业,提高困难群体公共服务的购买力。困难群体的经济能力对实现均等化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当困难群体具备一定经济能力,他们就会付得起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费用,政府就会减少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压力。但由于困难群体经济承受力低,难于购买如社保、医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失去了受服务的机会,导致机会不均。提高困难群体公共服务购买力是消除不均的根本途径,而充分就业是提高困难群体公共服务购买力的保障。现阶段,政府应该“授之于渔”,重点考虑帮助困难群体充分就业,为困难群体提供低保、免费的职业培训及就业信息,创造就业条件等。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满意度。集中利用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目前城市拥有比农村更多数量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使城市居民享受到比农村居民更高质量的服务。但造成现阶段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质量上不均,不仅仅在于城市拥有更多数量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而且也是由于城市对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利用的集中程度更高。而在广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有限,又没有被集中利用,极大影响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农村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除了政府加大对农村投入外,还应该考虑集中利用农村现有的有限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事实上这是可取的,也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可考虑在公共财政投入数量不变前提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适当合并农村学校、农村卫生院、农村基础设施,集中利用资金、人力资源、设备、设施,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从长远来看,除了集中利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外,还可考虑加速城镇化。因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高低,与城镇化、工业化的程度高低相关。城镇化、工业化的程度越高,基本公共服务资源被集中利用的程度就越高,基本公共服务就越均等。

  建立健全公众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政府自身的绩效评估和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评议。建立健全公众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在现阶段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对公共部门的行为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品质。针对目前公众公共服务评价体系还未建立,公众公共服务评价能力比较低,还缺乏公共服务评价的方法与技能等实际情况,寻求普及公共服务评价体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提升公众公共服务评价能力、充分表达满意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现实意义。与此同时,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效果的跟踪反馈制度,明确对公共服务活动监督的主体、内容、对象、程序和方式,规范问责操作程序,健全社情民意沟通渠道,扩大公众在公共服务问责制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8、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全面实施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

  健全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的关怀扶助体系,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健全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的关怀扶助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融合。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和优待政策法规,加大对生活困难老人救助力度。

  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开展扶贫和救助工作,扎实做好残疾基本民生保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主要优惠政策如,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建立完善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其次,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配合民政部门大力扶持和规范福利企业,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配合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积极鼓励城乡残疾人个体开业、兴办实体,并重点予以扶持。最后,充分发挥区、乡残联的职能作用,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

  加强部门协作。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兼职委员和领导小组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发展影响评估机制,促进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有效衔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重点解决好政策配套、公共服务保障、执法协调、信息互通等问题,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

  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的变动趋势,加强前瞻性研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编制中长期规划。科学评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准确研判生育水平变动态势,做好政策储备。

  (八)坚持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1、提高立体化对外开放的水平

  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各市场监管的有关部门要注重队伍建设,扎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同时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装备水平,为切实提高执法水平提供硬件保障。

  建立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在依法明确各监管部门权责的基础上,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格执法程序,革新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建立高效的市场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处置各类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体系,切实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深化机制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宽松公平的准入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转换工作思路,强化要素保障。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换思路,服务和推动我区经济建设,以加强要素保障为工作重心,多措并举,盘活土地资源、强化资金保障、确保能源资源供给,破解要素保障难题,确保我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实施金融振兴,提振经济发展活力。把握我省全面实施金融振兴的有利时机,依托我区作为全市金融中心的巨大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产业,使其对我区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同时有效缓解我区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全面激发我区经济发展活力,为我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大全方位招商引资的力度

  变革方式,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工作思路,积极研究探索,以团队招商、网络招商、文化招商等新型招商引资方式为切入点,革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扎实提高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国外资金引进与外省市资金引进并举。我区虽地处中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外省市资金、项目进入我区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外资的作用,加强与跨国企业和各类国际金融机构的接触与沟通,增进相互了解,谋求合作的可能,让外资为我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引智、引技与引资并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扎实开展引智工作,蓄力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服务和管理并重的原则,出台一系列的吸引、招揽人才的政策,同时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引智工作效率。积极探索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为我区今后的经济发展积蓄力量。

  积极开展引技工作,稳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成果转让、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形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我区传统优势产业,进行产业链招商,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的适应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和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我区成为全省第一批低碳试点县的有利时机,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积极营造亲商重商富商环境

  抓经济发展,就必须抓项目,没有项目一切等于零。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没有项目建设,经济总量就上不去,产业素质就无从谈起,没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现,经济会有风险、政治会有风险、社会会有风险。营造良好的亲商、爱商、富商的发展氛围,是项目引进、项目落地、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项目审批部门和要素保障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按照急事先办、难事特办、能简则简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以更高的效率做好项目服务工作。对项目需办的手续、需协调的事项,实行全程服务、联审联批,切实提高项目行政审批效率。。

  4、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把握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牢牢把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同时依托我区区位优势,再次“走西口”,全面参与到中俄蒙经济走廊的建设中来。加强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打造具有忻府特色的产品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开辟新的市场,实现产品和资本输出,助力我区经济转型,实现借势发展。

  对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实现协同发展。积极对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以我区产业、区位等优势为依托,积极打造面向两地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同时加快我区物流产业集散中心的建设,助力太原—忻州、北京—忻州物流通道的构建,最终实现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协同发展。

  借鉴晋中108廊带发展模式,积极融入“太原都市圈”。依托交通优势,谋求一体化发展。借鉴晋中108廊带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成功模式和有益经验,充分发挥我区交通资源丰富的巨大优势,加强与大运高速、108国道等交通大动脉沿线地区的合作,逐步实现以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政策统筹一体化等为核心的全面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破解传统的“县域为主,节点发展”发展模式的困局。

  全面对接,积极融入“太原都市圈”。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太原都市圈的产业互补和城际联动,主动承接太原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全面参与太原-阳泉-忻州为中心的利益共赢联合体和发展统一体的建设,明确战略定位,在建设全省低碳技术研发中心等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承接有关项目。加速实现与太原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燃气汽车产业基地的产业对接,完善我区工业布局,积极引进和培育我区新能源的龙头企业,推动我区新能源产业的全面发展。

  (九)坚持依法治区,建设法治忻府

  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加快推进法治忻府建设,推进行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推动形成依法办事、讲法制、讲规矩、讲程序的社会氛围,通过推进依法治区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安全,努力开创忻府和谐发展新局面。

  1、全面增强法律意识

  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坚持依法行政,确保政府每一项权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公职人员特别是负责干部的法律意识、科学素养、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

  2、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全区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快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制化,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协调制约机制。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减少并承接好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权。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风险评估机制。推进政府服务法治化,规范政府服务行为,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标准、程序和时限等事项,并将政府服务行为纳入行政电子监察,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3、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积极支持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水平。加强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能力,惩防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推进司法制度公开

  探索推进“阳光司法”,进一步完善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制度,扩大公开范围,拓宽公开渠道,创新公开形式,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廉洁。进一步完善司法听证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群众旁听庭审、裁判文书上网、诉讼档案查询等制度。推进司法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法庭建设,建立案件信息查询系统,推行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和重要案件庭审的电视或网络直播。

  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争创全省法制建设先进区,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健全突发事件和重大治安事故的应急处置网络,妥善处理群众上访问题及各种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安定。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机制。

  6、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机关、农村、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为主阵地,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以组织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着力构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十)坚持改革创新,激发体制活力

  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六个领域的改革。

  1、加快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一是要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快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做好“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加强和完善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落实行政主体责任。二是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契机,加快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搞活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不断深化林权制度、农村水价、农业科技、农村金融等的改革创新。三是发挥“二区八园”建设的骨干带动作用,积极筹建禹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管理机构,理顺管理机制,规范服务职能,加强对八个产业园区的服务指导和统筹协调。四是深化国企改革。要通过出让国有产权、合作重组、转型发展、依法破产等多种形式,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2、推进民主法制领域制度改革

  要落实好《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忻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实施方案》,在推进依法行政、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调解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综治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司法行政部门业务指导、调解中心具体运作、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3、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进一步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动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宣传我区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点工程、转型综改区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二是全面落实区委制定的《关于加强媒体舆情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媒体舆情服务管理的新途径。三是继续推进以“八争八创”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文明城镇群创建活动。四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4、加快社会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构建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常态化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二是深化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大限度促进公共服务最优化、均衡化。三是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开展“城中村”、重点村社会治安整治。深化平安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四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司法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检察官及司法辅助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5、加大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一是巩固完善落实严格党内生活制度。健全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的具体制度。严格落实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基层党支部的多重组织生活会制度。二是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深入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在乡、村两级全面推行“一评两监督”工作法。三是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结合区乡换届,深入推进“三个一批”工作,从严使用管理干部。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推进干部交流,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四是要健全完善年轻干部任职挂职、交流锻炼工作机制,继续选派优秀年轮干部赴外地挂职锻炼。五是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要进一步研究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结果的运用方法,确保考准察实干部,为选准用好干部提供依据。六是完善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发展党员制度、基层党建“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和党管人才工作制度,深入推进村级党组织星级化管理。

  6、推进纪检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要探索完善“年初调研安排部署、年中集中报告深入推进、层层约谈传导压力、年底组织‘四述’”的党风廉政建设“四步曲”推进机制。二是积极推广播明、解原的经验做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向农村基层支部和区直部门所属单位支部延伸。三是改革完善纪检监察派驻工作,加快区直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四是积极落实“两个为主”,推进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五是全面建立和推行“两台账、两跟踪、两落实”制度。六是要充分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七是加大对“四风”问题的监督力度,决不让“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八是加大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持续抓好群众涉纪信访问题专项治理,把解决涉纪信访“三查三降三促”方法运用到解决群众信访诉求的全过程,以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实现乡村治、百姓安。

  五、保障措施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率先脱贫、全面小康、深入首善忻府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各项国家、省级战略平台在忻府区发挥效果的重要阶段,必须依据规划纲要,推动规划落实,科学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十三五”规划涉及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必须加强区委、区政府及各部门、各乡镇(办事处)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办法,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发挥各级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意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提高专业岗位配置领导干部的专业化水平。区委、区政府要成立规划实施及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实施、评估、督办及“十三五”期间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及督查。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分工,编制和实施好专项规划,并将规划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大督办力度,激发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参与经济建设,投身社会发展。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规划文本,保障公民对规划的知情权,鼓励全民参与规划的宣传、实施与监督,努力营造上下一致、干群同心、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和推进之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确保“十三五”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二)实施人才战略

  继续深入实施《忻府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创新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打破人才身份和体制障碍,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合理流动。完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制定完善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创新型人才成长政策体系。

  加强当地乡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每年要有计划地、有重点的选拔乡土科技人才,进行专项培训,提升乡土科技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科技素养。通过科技下乡、技术指导等方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践指导,现场分析问题,手把手传授技术。

  校企合作,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机制。加强与科技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借鉴现有 “产学研”示范基地,不断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机制。

  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以企业为主、项目带动、科学管理、注重效益为原则,围绕我区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未来五年内,有针对性地引进5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业创新。

  要继续坚持“走出去”。积极参加区外人才市场的各类招聘等活动,强化与区外人才市场合作,及时开展信息交流和人才交流,促进地区间的资源共享。选派干部和科技人员到区外进行深造和挂职锻炼,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完善物质激励机制。建立技术参与企业收入分配机制,实现职位专利分成的机制,设立技术创新激励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型人才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加强文化、精神激励的力度。精神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满足创新人才的心理需要。可通过情感奖励,为创新型人才营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团结融洽的氛围;通过荣誉奖励,鼓励和调动创新型人才勇于创新的积极性。

  (三)协调规划实施

  协调“十三五”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实施,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协调其它专项规划,力争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同时建立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实施机制。通过专项规划来具体落实,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或修改农业、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同时与省、市的专项规划进行对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制定年度目标,建立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和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落实规划的政策措施。积极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引导市场主体与规划的导向性目标相一致。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努力实现规划制定的预期性目标,确保实现约束性目标。

  (四)注重规划考评

  实行综合评价考核,进一步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部门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加强规划监测评估,提高监测评估能力,加强文化旅游、服务业、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统计工作,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区发改局作为规划实施的主管部门,要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编制年度进展情况报告和中期评估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五)细化项目支撑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大项目带动、好项目支撑”作用,围绕“十三五”发展目标,分析研究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着力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决策过程要充分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专题研究,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认真落实重大项目领导挂项、部门包项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每年集中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政府投资导向,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支柱产业、技术改造、服务业、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环境保护、改善民生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优化用地布局;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大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土地、资金需要。

  (六)强化政治责任

  全面实施规划纲要,必须自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转作风、抓落实、见行动、看成效”的总要求,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为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要增强党的凝聚力,坚持共同思想基础、共同奋斗目标和统一意志,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领导事业的坚强核心、广大党员成为推动发展的先锋模范。要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以为民赢公信、以公正建公信、以高效树公信、以公开促公信、以廉洁保公信,以良好的执政形象和工作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增强干部的执行力,把精力集中在加快发展上,把心思用在改善民生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事业发展。要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推动我区“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加快首善忻府建设步伐,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作风保障。

  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神圣使命,共同肩负起率先脱贫、全面小康的崇高使命,坚定信心、奋发进取,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人居优、文化兴、活力旺”首善忻府目标而努力奋斗!

关闭本页